培訓證書
【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在經歷了Mini LED背光發展元年之后,Mini LED背光已有了新的起量。2021年,Mini LED背光產品年整體出貨量約有1000萬臺,相比2020年10萬臺的整體出貨量,有兩個數量級的增長。
當前,2022年已過半,在經歷了半年發展之后,Mini LED背光市場是否有新的變化?在消費市場需求降低、面板持續降價的環境下,供應鏈玩家又有怎樣的舉措?
本期就以市場為引,探求當下Mini LED背光發展的幾大變化。
消費電子市場:高端化和高性價比產品差異漸顯
作為Mini LED背光穩定發展的市場,消費電子市場今年在電視及顯示器領域發展較快。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30+Mini LED背光TV及MNT產品落地,對比去年,今年上新速度明顯增快。
雖然整個消費市場面對著大環境的整體慘淡,不過Mini LED產品因為技術進步以及此前的市場積累,在2022年也呈現了一定增長。
當然這種增長也離不開知名品牌的拉動,如老玩家三星、TCL在今年依然在加大力度推廣Mini LED產品,三星不僅更新了此前的Mini LED系列,還在中國推出了8K新品8K Neo QLED QN700B系列電視;TCL表示今年將發布18款Mini LED電視,并在618戰報中顯示,TCL Mini LED電視的銷量同比增長35倍。也如新玩家索尼等的入局,進一步拓寬了產品的市場份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品牌廠在高端方向及高性價比方向的兩條道路逐漸明晰。如三星、索尼等企業具有較高的品牌影響力,主打高端市場,產品價格基本過萬。主打高性價比的企業會選擇低分區、低價格的方式優先打入市場。
這種區隔也為供應鏈帶來了規格的差異化。當前TV產品差價過大,分區、規格也較為多樣;MNT、NB產品因配合驅動IC,分區則多在500+、1152之間。
而對這兩種路線而言,當前共同的難點是來自市場的推廣,落到技術面則是成本的降低。
問題一:
■ 供應鏈各端該如何降本增效?
■ 規格標準該如何推進?
車載顯示落地:汽車智能化推進Mini LED
在6月,有多款搭載Mini LED屏幕的汽車發布,包括凱迪拉克LYRIQ、理想L9、榮威RX5、飛凡R7等。
從已發布的多款車載屏來看,車內應用位置,以及產品規格差距較大。因智能汽車的發展,車載顯示在車內的面積及應用功能逐步拓寬。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Mini LED產品因更高亮度、高可靠性、高壽命,和低功耗受到了車廠的青睞。
不過也可以看到當前產品規格各異,相較消費電子來說,車載顯示需配合汽車的標準規劃,需擁有車規認證,且Mini LED導入車載仍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絕大部分Mini LED廠商正處于產品推廣/驗證階段。
據悉,當前封裝廠中瑞豐光電、聚飛光電、隆利科技、晶科電子(LED燈)已獲得車規認證。
問題二:
■ 車規認證周期有多久?
■ 從車規認證走向量產又需要什么?
VR顯示:技術發展將推動新的應用場景
VR消費級設備其實早有布局,而近年“元宇宙”的概念再一次拉起了VR設備的熱度。前段時間郭明錤表示Meta Quest 2 Pro將采用Mini-LED顯示器和2P Pancake光學,售價799美元或更高,將于今年第三季度量產,并在下半年發貨,出貨量約為200萬臺。
作為一個更新型的應用市場。在當前,已發布的應用Mini LED的VR頭顯共有兩款,為Varjo Aero及Pimax Reality 12K QLED產品。
郭明錤除了帶來Mini LED顯示器的預測外,還預測Meta頭顯的出貨量將下調40%,從原來的1000萬-1100萬臺降至700萬-800萬臺。不過因VR產業和生態已趨成熟,故無礙VR產業持續增長,且中國市場龐大的潛在需求與預期將在2023年1月發布的Apple AR/MR也將促進頭戴產業持續快速成長。
其實對于供應鏈企業來說,因為VR產品尺寸較小,整體出貨量有限。但是隨著各種交互感、智能化技術的發展,以及Mini LED產業自身的發展,Mini LED背光或不僅僅是應用以上場景之中,各種“元宇宙”的技術也將與顯示技術協同發展,同樣也能在消費電子、在車載顯示等市場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總結:
在今年,Mini LED背光在消費電子市場——這一份額最大的市場中穩定發展;并在新能源汽車發力的階段,實現車載市場落地;也在如VR頭顯等市場中展露頭角。
結合這些市場來看,當前Mini LED背光最大的問題依然是來源于成本和規格標準,而這也影響著未來Mini LED背光產品的落地。
附件列表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