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4月20日,我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至今26年來,互聯網技術持續升級、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新的焦點不斷涌現,但網絡安全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從未改變。
近日,《數據安全法(草案)》已正式公布。另外,《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面向公眾的意見征求已于11月19日截止,法律出臺指日可待。數據領域的基本法律的出臺,將成為進一步健全網絡信息安全建設的重要推手。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曾在報告中指出:未來五年內,預測全球公共安全市場將從3650億美元增長至5165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7.2%。分析師表示,*怖主義威脅與智慧城市建設(公關安全設施)將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公共安全行業已經形成集研發、生產、銷售、工程與系統集成、報警運營與中介服務等為一體的朝陽產業,涉及保安報警服務、CCTV監控、防盜報警、樓宇對講、智能家居、生物識別、智能交通等諸多領域。
我國公共安全市場規模在2019年接近了4000多億,行業增速從2007年開始,一直保持18%左右的復合增長率,未來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細分到網絡安全行業,可以看到市場環境的逐步成熟、新技術新領域技術發展加速。傳統的網絡安全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充分的競爭格局,即便是行業巨頭,市場份額占比也不是特別的大。
但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行業飽和了呢?
非但不是,業內專家提到,在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力下,網絡安全行業,正迎來第二個春天。目前中國網絡安全市場產值規模已經達到400億元,未來兩年規模將實現翻番,有望超過千億產值。
在政策方面,我國將網絡空間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相關的法規和指導原則不斷完善。例如眾所周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新基建政策,近期公安部發布的《貫徹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的指導意見》,以及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提出的“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等意見。
在市場需求上,隨著計算機、通信等技術迅速發展,安全防范技術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立行業的、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例如入侵報警系統、視頻監控技術、出入口控制技術等。隨著行業需求的發展,視頻監控技術已成為安全技術防范的主流技術,其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此外,對于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質疑聲音也愈演愈烈。網絡信息安全需筑起新屏障,進一步健全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是平安城市建設的關鍵一環。
繞不開的網絡安全問題
視頻監控已經從小規模模擬監控網絡發展到大規模、多級數字監控網絡,同時依托于視頻監控的各類業務也被廣泛應用。例如???、大華等企業不斷深化視頻監控業務,并將其應用到城市治安、交通監管、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
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一旦出現黑客攻擊、數據竊取等事件,將有可能造成治安管理失控、交通管制失效、敏感信息泄漏、LED屏幕倒流信息篡改等后果,嚴重危害社會穩定。
公安視頻專網經歷“3111工程”、天網工程、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建設后,由封閉的模擬專網發展成多網多融合的半開放行業數據網。國家發布了GB 35114-2017《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技術要求 》指導基礎聯網安全建設,但因涉及前端攝像頭改造,需要較長的產業鏈協同周期,時間可以參考警用數字集群系統疊加PDT加密卡改造周期。
當期用戶方的安全建設大多聚焦在了設備準入、用戶標識、邊界防控等幾個方向,但相比于公安網的“一機兩用”、“PKI/PMI”、“安全邊界”的建設成熟度仍處于起步階段,今后仍需持續投入。
人臉識別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技術,不管在安全性上,易用性上還是實現成本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從去年開始,人臉識別技術相繼爆發出隱患問題。其中,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人臉識別門禁案被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
2020年11月20日,針對“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富陽法院判定,雙方在辦理年卡時,約定采用的是以指紋識別方式入園,野生動物后來以系統升級為由要求采集照片信息,超出了法律意義上的必要原則要求,故不具有正當性。
關于人臉系別識別系統的安全性問題,近期越來越引發大眾關注。相關媒體調查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已大范圍地應用在房地產行業中,多家售樓處都承認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更有房地產業內人士稱,“類似的系統每一個公司都有”。
為保護個人隱私,購房者在看房過程中的應對招數也是花樣百出。11月23日,人民日報企鵝號報道購房者為躲避房企的人臉識別及中介提成系統,戴頭盔看房事件。
根據深圳市某公司銷售人員做過的相關測試稱,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同時識別50個人,戴口罩也可以識別。這名銷售說,與傳統的安防視頻不同,系統可以識別并預測看房者的行動路徑,框選其必經路線,設置攝像頭進行抓拍。
信息技術的進步不斷在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作為受益者的公眾,享受著便捷生活服務同時,也被信息技術推向更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公眾對于涉及人臉隱私的圖片、視頻數據越來越敏感。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如何正確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是網絡安全建設亟待解決的事情。
政策加持,行業進入“加速度”
當下,正處于后疫情世界和全球化未來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同時也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換擋期,我國正逐步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十四五”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基建”。網絡安全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點,面臨著諸多挑戰。
以 5G、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普及對于推進國家網絡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國家政策法規,政府、教育、電力能源、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行業政策法規以及行業報告相繼出臺完善,使我國網絡安全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三年來,《網絡安全法》在保障網絡安全、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社會整體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為網絡產業和技術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2019年12月1日,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國家標準正式實施。
202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正式實施,進一步要求運營者按照法律法規使用商用密碼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相繼發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的明確信號。"新基建"范圍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不僅如此,以新基建啟動為契機,網信事業也將迎來新的風口。
但在國家發展大格局之下,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思考:各項政策法規能否經得住現實和時間的檢驗?正處于立法草案階段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如何與《網絡安全法》《密碼法》等基本法有效銜接,共同構筑橫向內部體系更加協調、外部輻射范疇更為廣泛,縱向制度、原則、規則更為立體化的中國網絡安全法律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