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12月1日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而在《條例》第十六條則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并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采集的其他個人信息。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采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該法案的通過,為當前從事“人臉識別”的企業,再次敲響了“警鐘”——如果他們在未經他人的許可下,私自采集他人個人信息,將違反相關規定。
簡單點說,企業如果隨意采集個人信息,那么其將擔負法律責任。
而天津此次立法,也將為其他省市的立法提供了基礎。不難想象,未來國內將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及內容,而從事人臉識別的企業,也將迎來更為坎坷的道路。
AI企業再遇“攔路虎”
隨著AI時代的到來,“刷臉”已經成為國內科技的關注點,大量企業紛紛布局其中,而在這一波浪潮中,商湯、曠視、云從、依圖成為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的企業;與此同時,安防巨頭??低?、大華、科達、宇視等企業也基于安防的需求,不斷深挖人臉識別這一領域。
此外,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企業也沒放棄這一市場,不斷推出相關軟件算法,從而實現對這市場的布局。
對于他們而言,安防,是人臉識別最佳的落地場景——在前幾年的宣傳中,抓捕在逃人員成為這類企業宣傳重點,而公安用戶的嘉獎,更是對他們的肯定與認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安用戶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要求,才部署大量視頻監控。
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大量企業也開始布局其中——任何一家企業,都強制要求用戶提供個人大量信息,在他們的認知里,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可以有效加快對個人信息的認證。
但對于某些不法企業來說,他們考慮的是如何販賣自己收集的用戶信息——11月28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公安局公布一起以能辦“老保”、發放補貼為誘餌,騙取老年人個人信息用于販賣的案件;11月19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某“數據交流群”里發現,群中充斥著其它大量販賣個人信息的消息,內容包含個人所有數據,價格低至0.4元/條……大量的個人信息面臨著泄露的風險。
而對于AI企業來說,他們也需要大量人員信息——為了更好的讓AI識別技術應用在行業里,必須讓AI通過畫面進行識別,而現實中的照片,成為最好的“口糧”,但這些照片,則是用戶的個人隱私內容。
對于這些照片的來源,某安防企業CEO表示,為了更好的讓人臉識別應用在實際環境中,大部分監控攝像機是在當地政府的允許下,直接搭載在規定的區域,而路過的車輛或人員數據,則會作為數據存儲在后端。同時,他表示:“這些數據并不是一次性內容,在未來其他算法上,也會使用這一數據。”
而天津本次立法,則直接影響AI企業的數據獲取——該企業CEO直接說道:“如果不讓我們采集數據,那么我們將無法讓AI在實際環境中進行自主學習,這將導致后期算法的準確性全面下降。”
無孔不入的數據收集
“沒有哪一家企業敢說自己的數據來源完全符合法律法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術總監說道,他表示。“其實很多企業在一開始的時候,會從各類視頻網站中下載視頻或圖片數據進行測試。隨著算法的成熟,后期則會把監控設備應用在實際場景中,這些場景所收集的數據對于企業來說是‘免費’的,而這些數據并不會刪除。”
同時他說道:“這是行業的默認規則,你不做,其他人也會做。”
而對于第三方企業來說,數據來源也值得考慮——在國內,民眾對自己是否被拍攝并不會引以為然,他們所考慮的僅僅是“是否可以更為快捷的輔助個人工作或生活”。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一個重點問題是,人們并不會知道自己是否被其他設備拍攝——由于政府基于公共安全的問題而大量建設監控后,人們無法分辨出哪些是政府項目,哪些是企業私自建設內容。
此外,互聯網企業也成為其中的“幫兇”——“我以前的企業曾做過這些事情。”某APP開發項目總監如實說道,對于他們來說,出售用戶資料并不是因為企業從事這一方面,而是為了讓企業活下去。
“由于初創企業的資金問題,出售用戶資料成為他們收入之一。而對于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來說,這部分收入并不算多,他們也就不屑于去做。”該總監說道。
而對于用戶是否知情方面,該程序員表示:“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這個寫入‘許可協議’中,但用戶是否仔細查看,我們就不知道了。”隨后他說道,“如果不答應,我們也不會免費提供軟件的使用權。”
對于數據的流向,該總監回答道:“這類數據屬于核心數據,通常是由企業領導或高層管理,但對于其他人來說,通過技術手段進行獲取并不難。”
AI企業,何去何從?
在條例的限制下,AI企業將無法獲取“免費”的信息,那么其必然需要把“訓練”交由第三方企業進行學習——但這筆費用并不低廉,而且會面臨著核心算法數據泄露的問題。
與此同時,這類第三方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數據來源是否“正常”,“如果我們采取一段視頻,我們是否需要與每一個出現在畫面中的消費者簽訂合同?”某第三方平臺說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這一法案得到普及,那么對于AI企業來說,其技術測試流程必然改變——“如果只能讓公安或其他G端用戶采集人員面部信息,那么后期我們測試必須備案,同時數據也交由他們管理,這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有一定的影響。”某AI企業CEO最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