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AI”“VR”“AR”……越來越多高精尖的數字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日益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人駕駛、在線醫療、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數字技術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也提供了更多的服務模式和產品,原本停留在“想象”中的場景,都變成了現實。
“兩會”及“十四五”規劃中多次提及“智慧城市”
2020年全國兩會,“新基建”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何讓“城市大腦”變得更聰明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破局的關鍵。2021年的兩會,關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討論持續升溫。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在這樣的宏偉藍圖之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更應該未雨綢繆、布局謀篇。
1、什么是智慧城市?
簡單說智慧城市就是利用最新技術來解決廣泛的問題,例如鄰里安全、經濟發展、廢物處理、飲用水供應、城市規劃、教育養老、交通問題等。在過去的幾年中,城市正在吸收數字化轉型趨勢,以改善其公民的生活質量。
2、未來的數字社會怎樣建設?
“十四五”規劃要求堅定不移建設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作為構建數字中國的基本單元,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城市重塑發展新優勢、搶占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以人為本,從數字化邁向全面智慧化,這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出現后,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經歷了從“建系統”到“建城市大腦”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到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階段。
進入2021年,城市競速已經邁進“智慧城市”賽道。包括深圳、上海、南京、武漢等在內的多個城市相繼推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并將其寫入2021年的首要發展任務。
智慧城市本質邏輯是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這些技術,把物理世界的城市映射到數字世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跟現實世界相互對照的一種“數字孿生”的城市。通過充分地挖掘,運用大數據手段發現城市數據的這種內在的規律,然后再通過物聯網反作用于我們這個物理世界,實現優化調節,解決城市中安全、出行、環境、產業升級等各方面的問題,真正的實現“善政、興業、惠民”。
3、“智慧城市”要“打通數據孤島”
數據煙囪、信息孤島是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大難題。數據孤島,簡單說就是數據間缺乏關聯性,數據庫彼此無法兼容。專業人士把數據孤島分為物理性和邏輯性兩種。
物理性的數據孤島指的是,數據在不同平臺上相互獨立存儲,獨立維護,彼此間相互孤立,形成了物理上的孤島;邏輯性的數據孤島指的是,不同部門從自己的角度對數據進行定義,使一些相同的數據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無形中加大了跨部門數據合作的溝通成本。
數據作為特殊生產要素,它是一種可以重復利用的、非排他性的資源。所以,不同企業對相同數據的利用,非但不會增加數據的損耗,反而能不斷疊加數據,產生新的價值。所以要更好地發揮數據的價值,就要通過流動和融合來讓數據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整合起來,相互組合關聯,充分釋放其中的信息價值。
從市場上看,數據壟斷帶來的服務優勢,會讓消費者依賴某個單一的平臺,無法貨比三家;從監管上看,數據的壟斷帶來的這種信息優勢也會讓壟斷企業壟斷的方式更加隱蔽、難以監管。
所以政府正在加強法治建設,促進數據流通,想方設法防止數據壟斷,打破數據壁壘,讓不同層級的各類數據平臺實現聯通共享、協同互動。
4、龍頭企業紛紛入局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智慧城市建設是長期的、不斷完善的,而不是一次性“交鑰匙”工程。過去,智慧城市建設是“千城一面”,現在是“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呈現出各有千秋、百花齊放的格局。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取得突出的成績。根據住建部統計,截至2020年4月,我國累計智慧城市在建試點數量達到749個,占全球總數近一半,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根據IDC2020年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國的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占全球的22.7%,僅次于美國和西歐地區,作為一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業,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大、發展潛力大。據IDC預測,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支出規模達到266億美元,且在未來五年內將繼續保持15%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
2021年,智慧城市建設進入下一個十年。未來十年,將是智慧城市創新和謀變發展的十年,也是大規模落地的十年。我國已進入智慧城市建設新時期,各大龍頭企業都先后入局,拓展云服務場景,賦能政務管理與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來,“智慧城市” 將從概念、少數城市擁有走向大眾參與,各個城市都要具備的基本配置。而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將植入到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