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有兩個關于“碳”的詞很火,一個是“碳中和”,一個是“碳達峰”。什么是碳中和?“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簡單理解就是,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數量,和因為人類活動而減少的二氧化碳數量達到平衡。
媒體報道中,“碳中和”總是和“碳達峰”一同出現。所謂“碳達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邁向碳中和的短期目標是盡快實現碳排放總量的提前達峰,沒有達峰,就難以中和。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的八項重點任務,其中一項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12月12日召開的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這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
作為以煤炭為主要燃料的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任務十分艱巨。如何兌現這兩個莊嚴承諾,交通運輸行業在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處于什么地位,該承擔多大責任?“雙碳”目標驅動下,交通出行如何轉型發展?新興技術將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業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
據賽文交通網了解,面對“雙碳”的考驗,交通運輸行業正在緊鑼密鼓推進行業行動方案,包括產業政策、用人政策、降碳政策、投入產出成本效益、碳交易,涉及鐵路、公路、水運、郵政等各個子行業。
交通行業的共識
作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行業之一,交通運輸行業的低碳發展勢在必行。
2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盡早達峰。作為節能減碳重要一環,交通領域占全國終端碳排放15%,過去9年年均增速5%以上,預計到2025還要增加50%。
“公交優先”上升為國家戰略,“綠色出行”已成為行業共識。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如何利用新技術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清潔能源體系、信息通信產業融合發展,整體提升交通運輸融合創新能力,成為節能減碳關鍵。
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已經成為增速最快的領域。國家力爭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城市交通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3月9日,騰訊聯合中國交通報舉辦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交通出行綠色發展研討會”。
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解讀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節能減碳相關內容,分享了委員、代表關于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相關觀點和建議。王先進表示,未來整個交通鏈條,包括交通制造、能源供給、超級計算、數字交通,都將納入到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范疇,以“雙碳”為牽引,將激發交通各個要素升級迭代,到碳達峰乃至碳中和那一天,整個交通系統將迎來顛覆性的變化。
同濟大學中國交通研究院院長李興華從國家戰略層面分析了交通運輸低碳發展路徑,建議從國土空間利用、城鎮化模式等宏觀側方面,以及交通一體化等結構側方面發力,形成“生態—策略—行動—監督”的閉環體系。
“中國的交通低碳戰略要有一個完整的對策體系,而且是與時俱進的,一方面要建立政產學用資媒聯合一體的應對雙碳戰略的生態,同時圍繞宏觀到結構、技術、政策、文化幾個大視角開展一系列工作。”李興華認為。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認為:交通、汽車、能源等多領域需要協同實現碳達峰,要通過市場化、法制化和智能化的方式,促進不同領域碳交易,以先進技術促進減碳。
關于城市交通碳達峰、碳中和策略的建議,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在今年兩會上表示:面對我國城鎮化率的增長態勢、機動化的快速發展、綠色出行環境不夠完善、城市交通能源結構調整、貨運結構待優化等問題,行業亟需在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交通出行模式轉變、貨物運輸結構優化、能源零碳轉型以及利用科技提高效率實現減排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并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以推動交通盡快實現碳達峰、最終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
并提出了五大建議:
促進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打造低碳生活模式
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充分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吸納人口和就業的潛力,構建功能混用、公交導向、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城市布局。
促進交通出行模式轉變
比如建議開展MaaS發展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愿景和路徑,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打造以公共交通為核心的多樣化、 一體化全鏈條出行服務。
持續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
建議各城市結合各自的發展階段及貨物特點,以適合鐵路運輸、需求量較大的貨類為重點,推動大宗貨物從公路轉到鐵路運輸。
加速機動車能源結構零碳轉型
建議國家及城市層面盡早出臺面向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機動車電動化發展路線圖,明確禁售燃油車時間表。
智能交通助力交通運行效率提升
未來的交通應是在出行預約的前提下實現人、車、路協同發展,建立不堵車的交通系統,實現系統運行效率最優。
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和綠色交通,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構建低碳道路交通網絡,注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數字化賦能,推動對快速減碳的創新應用是智能交通行業“十四五”期間重點關注和發展方向。
騰訊已經在行動
騰訊副總裁鐘翔平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交通出行綠色發展研討會”上表示,互聯網新技術正在不斷與智慧交通領域相互融合。
他認為,持續加速的“綠色新基建”正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拉動智慧交通上下游環節的綠色發展,在減排增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在新基建大力發展的城際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網絡等方面,通過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交通建設和運營方案的綜合應用,可以提高交通流的運轉,減少資源的消耗。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交通運輸業通過供給側改革、能源革命和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立體化交通體系,以數字手段連接公交、地鐵、單車、網約車、高鐵等各種出行方式,倡導公交優先、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提升人們出行便利性和幸福感。
“騰訊不僅要加快推進碳中和規劃,還要繼續探索前沿科技,推進科技在產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鐘翔平強調,新基建不斷加速,“綠色新基建”更應該加速。
綠色新基建不僅是要關注有助于改善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新技術,還應當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拉動上下游環節的綠色發展。比如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設方面,新興的數字孿生技術,可以構建起云端數字孿生城市,用于交通的整體規劃調度、運營管理。
在未來可預見的智慧交通體系中,各個交通元素以數字節點連接,構建起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
對此,騰訊正在從兩方面進行大量實踐,一方面是助力交通行業的電氣化轉型;另一方面是連接智能交通管控系統,優化公共服務體系,形成一體化的出行即服務方案。
騰訊在交通低碳發展中將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近期,在與一位業界朋友討論關于騰訊在低碳發展中的相關動作,被問道:騰訊在交通低碳發展中將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筆者認為騰訊將從B端和C端兩方面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騰訊在發揮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到產品設計和用戶服務當中,一方面帶動B端的生態伙伴,將環保低碳的行為方式融入數字化轉型布局中;另一方面在面向C端用戶的時候,倡導和鼓勵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政策引領、科技創新支撐,整個交通鏈條所涉及的能源、制造、技術、人才、企業發展都將進行全面的迭代升級。騰訊將通過技術創新、跨界融合的力量,釋放出新活力,助力交通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效率的同時,實現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早在今年1月12日,騰訊就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用科技助力實現零碳排放。成為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互聯網企業之一。
在今年兩會提交的建議中,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推動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意義不僅在于科技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鼓勵科技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以碳中和為契機,倒逼我國低碳技術轉型。
回到智能交通業務層面,2020年9月,騰訊發布了《騰訊未來交通白皮書》,這是騰訊首次在智慧交通方面發布的相關戰略。在這份戰略中,騰訊表示“將運用騰訊的數字化技術能力,從‘建設、管理、運營、服務’四大層面展開,試圖挖掘人、車、路數字化價值”,將汽車進行連接,為駕駛員提供增值服務的同時,也為智能交通戰略中的“萬物互聯”、“精準調度”提供終端基礎。
騰訊一直是站在“數字化共建者”的角色在思考,發揮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包括用戶的服務能力、生態連接能力以及開放協同機制。騰訊在智能交通精細化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應用等環節具備巨大優勢。比如乘車碼作為騰訊交通戰略的重要產品,自2017年7月上線以來,已經覆蓋北京、深圳、上海、廈門、寧波、濟南、昆明、東莞等180多個城市,支持BRT、公交、地鐵、索道、輪渡等智慧交通移動支付場景,目前乘車碼用戶數已超過1.8億;騰訊實時公交小程序已經上線全國70多座城市,未來還將陸續上線全國。
另外,2020年7月,由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和騰訊聯手打造的“公共交通出行大數據平臺”,正在從公交線網評估優化、潛在公交人群發現等行業需求和痛點入手,為各地交通運輸局、公交企業、MaaS服務商等提供技術支撐,推動MaaS落地,支撐綠色城市交通示范,并圍繞公共交通發展的核心問題、核心痛點展開創新,提升公共交通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助力城市交通低碳發展。
“公路院選擇與騰訊合作打造‘公共交通出行大數據平臺’,是看重騰訊的交通數據綜合能力。”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大數據團隊負責人劉冬梅曾對筆者表示。
實體產業與數字產業的融合,會帶來數字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疊加效應,實現開源、節流和提效三個維度的效果。騰訊在交通行業的數字化發展當中已經有所體現。比如隨著我國道路養護需求的不斷增加,騰訊基于自動駕駛感知能力形成的智能道路巡檢方案,已經在深圳福田落地應用,相較人工巡檢的方式效率提高了十倍。
寫在最后
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既是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低碳交通發展“加速跑”的發令槍。
交通行業會如何參與到低碳、減排行動中?“第一,發揮鐵路和水路的效用,加快長途貨運結構的調整;第二,以出行即服務為重點,加快完善綠色出行系統;第三,以新能源汽車應用為重點,提高交通部門的清潔技術水平;第四,大力發展智能交通,顯著提高交通能效;第五,加強交通需求管理(TDM)的政策創新。”
王先進表示,交通行業在實現碳中和和碳減排的主要路徑中包括五方面,并強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交通行業機遇和挑戰并存。
當然,機遇和挑戰不僅是交通本身,更是全產業鏈條,包括載運工具、運輸能耗、能源供給,這些對于交通節能降碳都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而對于新能源、清潔能源產業,公共交通、共享交通新業態將迎來更好更大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