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小區才能算得上安全系數高?門禁、周界圍墻、若干的電子防護設備……為了強化社區的安全防線,滿足業主的安全需求,物業公司持續在人員、安防設備、智能化改造等投入上追加籌碼。隨著AI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安防全覆蓋、精準性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智能新時代下的社區安全問題也將得到有效解決。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下,“互聯網+社區服務”模式也應運而生,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智慧社區”模式。智慧社區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信息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 通過對各類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信息的自動感知、及時傳送、及時發布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 , 實現對社區居民 “ 吃、住、行、游、購、娛、健 ” 生活七大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 , 讓 “ 五化 ” 成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
智慧社區建設進入新時期
近年來,充分融合了物聯網技術與傳統信息技術的智慧社區解決方案逐漸出現,2013年11月,民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各地要加強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積極構建“智慧社區”,我國的住宅及社區建設進入新時期。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探索,智慧社區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在地產行業里,國內規??壳暗拇蟮禺a商都已深度應用到產品中,例如碧桂園、恒大、萬科、綠城、龍湖等。成百上千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推動了智慧社區的進一步發展。
如今,各大型房產商、物業服務公司、家電和安防廠商、網絡設備提供商、電信運營商以及若干新興互聯網運營公司都開始涉足甚至已經著手布局智慧社區,“以人為本”的服務模式、“跨界合作共贏”的產業鏈形態,為智慧社區產業的健康發展描繪了一個值得憧憬的未來。
當前正面臨許多新挑戰
一方面,智慧社區需要做到以社區居民為服務核心,綜合運用移動寬帶、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將家庭中的智能家居系統、社區的物業管理系統和社區商圈服務整合在一起,使物業、業主和各種智慧應用系統形成各種形式的信息交互,以達到更加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管理,給業主帶來更加舒適的科技生活體驗。
要實現這些,必然要依賴社區的各類公共及家庭的多種智能終端(樓宇對講、智能停車、智能家居、智能電梯等)能互聯互通及數據交互,依賴強大的硬件與應用結合的管理和應用平臺,而國內眾多做智慧社區的嘗試都是側重于應用層面的開發,離開那些能提供剛性需求(小區門禁一卡通、智能家居等)的數據及體驗的智能硬件終端平臺基礎,用戶的粘性就沒有了。
另一方面,由于智慧社區生態系統的參與方眾多(房產開發商、物業/社區運營商、業務提供商、設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電信運營商等),“智慧社區”要能夠通過充分挖掘社區生活服務資源,引入各項全新業務及商業模式,為地產及物業等產業鏈各方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及商業模式以達到所有生態鏈參與方共贏,而這就需要很強的平臺整合參與能力。
如何構建更安全的居住環境?
實際上,社區人流量大,魚龍混雜,仍存在社區安保人員意識淡薄、安防設備使用率低等諸多問題,從而導致各類安全隱患依舊難以根除,讓社區安全防不勝防。對于社區整體范圍的防控,一方面通過圍欄、巡邏等方式為小區劃定一個安全區域,另一方面,在出入口設置關卡,做好管理控制工作。
第一道防線:設置電子圍欄。除了傳統的圍墻,為防止非法入侵,通常還設置電子圍欄。以阻擋為主,報警為輔,當有人惡意侵犯,或者攀爬社區圍欄時,它都可以第一時間報警至社區安全監控部門。同時,在小區內設置360度無死角監控以及電子巡更系統,以便及時發現危險,排除隱患。此外,當發生意外狀況時,小區安防系統也可以幫助居民快速查找,查明真相。
第二道防線:人員出入管理。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廣泛推廣和系統集成程度的成熟,人員通道管理可采用人臉識別、身份證、指紋、二維碼、IC/ID卡或人證合一等多種認證方式通過后進入,可自動識別小區業主及常住住戶,無需業主手動,系統識別確認后自動開門、點亮電梯對應樓層按鈕。人員智能門禁設計在阻止非授權人員進入的同時方便業主進出,同時也能統計人員出入數量?;谌四樧R別等生物識別應用,為業主及訪客提供了更安全和便捷的出入管理方式。
第三道防線:車輛出入管理。智慧停車系統不僅能識別車輛信息,控制車輛的出入,還將對進出車輛進行管理,協助居民快速停車找車。其主要是將射頻識別技術與視頻識別技術相結合,建立智能監控卡口,預先采集業主車牌和車臉信息,出入口系統支持高效的車輛識別聯動閘機放行,也支持訪客預登記的車牌識別放行,無需再次驗證。
同時,訪客來訪信息可被推送到被訪者的可視對講室內機。不僅改變了單一識別方式,而且實現了人、車、卡口間交互,并且可接入社會治安系統,便于治安防控稽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打擊涉車不法行為精確度和及時性,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
如果將智慧城市比作是面,智慧社區就是組成面上的點,沒有點又何來面?所以,智慧城市想要發展就必須先從建設智慧社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