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簡稱網約車,是當下最為熱門的出行方式之一,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但是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實在是令人堪憂。近日,滴滴因涉嫌違規采集個人信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網約車信息安全再次引發質疑。
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數據成為重要資源,由于網約車平臺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會收集大量乘客與司機的個人信息及隱私,并依托互聯網將相關數據上傳至云端保存,其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監管力度不斷加強
滴滴成立9年,一路走來問題頻頻、飽受質疑,這一次更是因信息安全問題而“翻車”。7月2日,滴滴被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叫停整改,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緊接著,7月4日,“滴滴出行”APP被強制下架。滴滴對此回應,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進行網絡安全審查工作,嚴格按照有關部門要求下架整改。
7月5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再次發布通告,除滴滴出行外,還將對“運滿滿”、“貨車幫”等實施網絡安全審查。
那么,什么是網絡安全審查呢?2020年4月,為落實《網絡安全法》要求,網信辦聯合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通過對網絡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運營商和服務商開展網絡安全審查,能及時排查安全風險和漏洞,降低風險,是保障國家安全,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監管機制。
從滴滴下架到多家網約車平臺被調查,此次風波向我們傳遞了一個明顯的信號,那就是國家對網絡安全監管越來越重視,強監管時代已經來臨。
相關立法不斷完善
2020年11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關于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預約汽車服務數據安全指南》征求意見稿;2021年4月7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試行)》的意見;4月26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的意見;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正式出臺(將于2021年9月1日起實施)。
監管網約車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日益完善,一方面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為督促網約車整改提供了法律依據。
加強信息保護勢在必行
網約車行業數據與個人隱私、國家安全密切關聯,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勢在必行。那么,個人和網約車平臺應如何加強數據信息保護呢?
對于個人來說,應多了解個人信息保護常識和法律法規,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技能,當個人信息遭到侵犯時合理使用法律武器。打車時務必選擇合規可查的網約車平臺,切勿隨意透露居住地址、身份證、銀行卡等重要隱私信息。
網約車平臺應遵守以下準則:
1、對于行程錄音收集,生成的行程錄音文件應在上傳完成后刪除,不應在移動終端留存;收集的行程錄音錄像數據存儲時間不宜超過7天,當乘客或駕駛員有尚未解決完畢的糾紛時,可以保存至糾紛處理完畢后再刪除。
2、不得過度、違法違規采集司機、乘客的個人信息及隱私,對涉及隱私的數據采用加密保護,未經個人明示同意,不得將個人信息用于開展其他業務。
3、針對敏感的個人信息,應制定行程錄音錄像數據安全管理規范重點保護,明確行程錄音錄像數據生命周期中收集、傳輸、存儲、使用、披露和銷毀等環節的安全控制措施。
結語:不可否認,在相關立法越來越完善的情況下,網約車安全事故明顯減少,但是信息泄露亂象頻頻曝光,使網約車一再面臨信任危機。網約車平臺應引以為戒,堅守信息安全底線,切實保障國家及個人信息安全,共同維護網約車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