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追求代替傳統物質生存需求成為社會一大主流。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據有關機構統計,目前國內備案博物館已超過5500余家,2019年,各博物館舉辦展覽2.86萬個,教育活動33.46萬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博物館成為人們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提升自己精神文化修養的最佳場所之一,“博物館游”已經成為社會新風尚。
面對新時代下的新形勢和新需求,實現文博單位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博單位保護的主要主體是文物,文物的重要特點就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其特殊性決定了文物本身的價值不可估量。所以一直以來,不僅政府單位等相關部門對博物館格外重視,一些不法分子也對博物館展品特別關注。1959年故宮博物院被盜一案震驚全國,也使得博物館成為最早應用安防產品的場所之一。針對博物館的安全防范建設,國家也出臺了對應的國家標準《GB/T 16571-2012 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范系統要求》,從人防、物防、技防三個方面對文博場所的安全防范做了明確要求。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AIoT應用的涌現及快速發展,為安防產業再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這也意味著文博場所的安全防范將由傳統安防向數智化轉變,通過AIoT應用的加載,勢必會讓文博場所安全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形成更加智能和精細化的安全防范管理新模式。
一、AIoT直擊“文博”行業痛點
文物主要分類為兩類,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梢苿游奈镒畛R姷木褪窃诓┪镳^看到的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一般為古遺址,包括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等,如故宮、中山陵、龍門石窟等?,F階段,文物安全保障的隱患和痛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安保工作壓力大、難度高?,F階段多數不可移動文物都屬于旅游景點,可移動文物的博物館也作為游客常去地點之一,大量游客的參觀游覽,給安保部門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文物的保護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2、系統建設早,無AI智能化應用。因文保單位的特殊性,安防改造項目周期往往較長,很多安防系統并未包含智能應用,遇到報警需要靠人工來復核判斷,導致效率低、成本高。
3、系統獨立,無有效融合。在文博系統中,多數單位安防和消防為不同部門進行管轄,各部門系統獨立建設,各自運行,無法有效融合聯動,導致無法發揮最佳安防效果。
AIoT是一種將人工智能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結合在一起,達到實際智能應用落地的融合技術生態。那么在文物安全保障的隱患和痛點方面,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有哪些應用優勢呢?
1、萬物物聯,數據采集。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實現將更多維度的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如周界防范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入侵報警系統、聲音復核系統、電子巡查系統、防爆安全檢查系統、環境檢測系統、RFID系統、消防系統等,數據采集后可進行進一步的匯總整理,讓數據發揮更大價值,成為管理者的重要決策依據。
2、智能分析,科學管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加載,實現智能化判斷,減輕安保人員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做到科學管理。
3、大數據分析,智能預測。通過將采集的數據,幫助管理部門進行智能化的整理、清洗、建庫存儲,構建大數據分析平臺,通過智能化數據分析,可提前預測安全風險和安全漏洞,降低發生安全事件的概率。

二、AIoT在“智慧文博”落地應用中面臨三大疑難
1、標準問題
文物保護既有行業標準,還有國家標準,而AIoT作為新的技術應用,形成時間短,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導致各廠家物聯網設備接口協議眾多,整體集成難度大。
2、安全性問題
文博行業的系統安全相較于通用安防系統要求更高,大規模物聯網設備的使用勢必會對系統的安全性產生影響,如何解決新一代技術應用和產生的安全問題,是AIoT在文博行業落地面臨的一大難題。
3、行業限制問題
文博行業一個極大的特點是很多不可移動文物本身就很脆弱,稍有碰觸就可能導致損壞,無法在近距離進行設備安裝,這也成為文物保護應用落地的一大難題。
三、AIoT在“智慧文博”中的深度應用
在整個社會數智化轉型的浪潮中,文博單位也需要結合新技術、新應用來實現安全管理的全新智能化升級。對此,大華股份從智慧安防、物聯網消防和智慧辦公三個方面來解決和完善“智慧文博”的深度應用。
1、智慧安防應用
博物館早期監控多為同軸或普通標清監控,只能做到“能看”,并無智能化分析,單純依賴人工判斷的工作模式效率低下?,F階段,視頻AI分析已經十分成熟,可以在博物館場景下實現更加深度的應用。
博物館安全防護主要為四個區域,分別是:周界區,主要為博物館外圍圍墻區域;視頻采集區,主要為建筑物與圍墻、建筑物之間草坪、道路區域、游客及員工進出口、樓層、走廊及公共活動區域;防護區,主要為各個展廳展館和行政辦公區,防護區的各個展廳展館白天為防護區,晚上為禁區;禁區,主要為監控中心、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等。
在視頻AI技術的各項應用功能中,以下功能可支持在博物館中進行深度應用:周界防范系統,實現侵入自動報警,并聯動語音進行驅逐;出入口管控系統,可實現管控區域空間分離,對進出人員實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智能安檢系統,支持智能識別14類違禁物品,提高安檢準確率及通行效率;客流統計系統,可對進出館人數進行自動統計,閾值預警,強化客流管理;智能分析系統,對游客徘徊、物品放置、敲打展柜、亂涂亂畫等不文明行為進行報警,進一步保護文物安全;結構化分析系統,不僅可以預防黑名單人員,還能實現游客走失快速尋找,降低安全風險;全景監控系統,整個館區全景和細節一目了然,提高安全管理效率;電子巡更系統,在線監管、智能排班、事件上報、過程記錄盡在掌握;離崗檢測系統,離崗超時自動報警,降低因人員疏忽造成的安全事件;緊急報警系統,緊急情況一鍵報警,提高緊急事件處理效率;庫房門禁系統,進出庫房自動留證,防止因卡丟失造成的文物安全,出現情況可以事后調閱查證。
通過AI技術的賦能加載,對視頻畫面進行實時分析研判,為管理人員決策提供多維數據支撐,全面提升博物館安全管理效率。
2、物聯網消防
針對消防管理中常見的痛點問題,結合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解決傳統管理方式的弊端,實現報警、巡查等消防管理工作智能化、可視化、可追溯。
物聯網消防系統的價值在古建筑的保護中尤為突出。古建筑大多為木質結構,對項目實施的要求極為嚴苛,無法像普通場館一樣施工布線。物聯網消防系統采用無線傳感設備,如智能煙感、溫感、可燃氣體檢測設備等,無需布線,安裝簡單且不破壞建筑主體,在保護古建筑的同時提供消防防護。
電路起火是博物館發生火災的最大誘因。物聯網消防系統在硬件層加入智慧空開設備,無需破壞原有電路接構,實時監測用電安全,智能分析電路隱患,一但出現過載、漏電、高溫等情況,系統可自動斷電,避免火災發生,防患于未“燃”。
3、智慧辦公
AIoT在為安全、消防保駕護航的同時,也是提高工作效率效率、降低辦公成本的有效手段。
應急指揮:當發生安全事件或火災時,系統自動報警,指揮中心立即進入應急狀態,全面發揮AIoT感知能力,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和專用通訊系統,快速協調各種應急作戰資源,上傳現場信息及畫面直播,決策者可根據有效的資源信息高效協同,指令上傳下達,實現遠程決策與指揮,大大提升作戰效率。
智慧用電:能耗管理是博物館日常管理中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在博物館中,除正常辦公用電外,文物展館屬于用電大戶,照明、空調等用電損耗看似不多,實則浪費嚴重。通過AIoT設備的加載,充分發揮物聯感知能力,通過感知展館游客分布自動控制照明和空調等設備的開關狀態,做到“人來燈開,人走燈滅”,減少人工操作,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同時還能對博物館用電量分時統計,對能耗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報警數據統計,時間環比、場景環比等多維度分析評判,輸出風險評估報告,為節能提供數據策略。
4、一體化平臺管理
平臺是物聯網感知數據的集中呈現載體,也是AI智能分析核心支撐,是AIoT技術在智慧文博中應用的直接體現。大華以自身在物聯網智能化應用的專業經驗,通過總結實際項目中安防、消防和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形成文博綜合管理平臺,為博物館提供安消保障和高效管理手段。平臺集安防、消防、管理業務子系統于一身,提供標準化接口,可將防雷、文物環境監測等其他業務數據統一匯總管理,提供集成、開放、高效、靈活、可擴展的平臺應用,形成面向文博行業的綜合智慧解決方案。
四、“智慧文博”市場成AIoT的應用藍海
AIoT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實現萬物互聯、數據互通,實現多維業務系統的統一融合管理,實現一體化安全管理平臺,還能通過AI智慧大腦強化安全預警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全面提升應對各種情況的協同作戰能力。
在數字中國戰略方向的指引下,從國家級監管平臺到市縣級管理平臺,將會形成上下互通、多級聯動的大數據體系。AIoT不僅為博物館、文保單位等行業主體提供強大的物聯感知能力和AI分析能力,還是貫穿上下級平臺數據資源池的重要管道。AIoT既是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有機結合,也是實現文博行業全面數智化專項的必要手段,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相較于其他行業,文博行業對AIoT來講,還屬于未開發的藍海,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和進步,AIoT在文博行業一定大有所為。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通過物聯網的萬物物聯技術+AI智能分析技術,結合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最終構建成文物保護大數據平臺,實現實時感知、模擬分析、智慧研判,提高數據交互效率,降低數據對接成本,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實現多級聯動的數據體系。
AIoT技術將持續賦能智慧文博行業建設,強化文博行業安全管理能力,為我國文博行業的發展指引方向,最終鑄造文物保護城墻,惠澤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