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證書
【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隨著經濟社會和城鎮化快速發展,噪聲污染逐漸突出,污染區域由城市擴張到了農村,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等新型噪聲源不斷出現,健身娛樂(如廣場舞)噪聲、室內噪聲污染日益凸顯,噪聲投訴居高不下,噪聲擾民現象突出,逐漸成為民眾關心的重要問題。
根據《2021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國省轄縣級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環境噪聲投訴舉報約201.8萬件,其中,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聲次之,占34.2%;工業噪聲占8.4%;交通運輸噪聲占3.7%。此外,生態環境部門“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44.1萬余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舉報的41.2%,排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了噪聲污染問題的嚴峻性,噪聲污染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解決噪聲擾民問題是民之所盼。
為加強噪聲污染防治,降低噪聲投訴率,目前我國主要是從相關標準的制定和自動監測站點的建設兩方面加快了聲環境監測。2019年,全國共發布332份有關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規、規章和文件,有10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461個縣級城市開展并完成了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調整工作。
此外,加快推進噪聲自動監測站點調整建設,亦是“降噪”的重要途徑。2021年,甘肅安排省級專項資金1800萬元在全省市級城市建設135個噪聲自動監測站,形成噪聲自動監測網,實現噪聲的實時監測,掌握噪聲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為城市聲環境質量的管理和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為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切實提升環境質量監測管理能力,蘇州市常熟生態環境局謀劃布局噪聲自動監測網絡建設,由蘇州市常熟環境監測站組織實施,在常熟市范圍內根據不同功能區部署建設噪聲監測點位,對功能區噪聲監測實現全天候、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
今年6月5日《新噪聲法》將正式施行,聚焦工業、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噪聲著重分類防控,社會共治。且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已將加強噪聲污染治理劃入藍天保衛戰部分,并給出具體目標: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
噪聲污染防治被國家如此關注,這意味著聲環境質量將大幅度提升,噪聲監測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相關噪聲監測儀器儀表市場需求將進一步增多。
附件列表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