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證書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昨天(3月21日)是國際森林日。森林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有著重要的影響。森林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減輕或延緩環境對人類危害的作用,被稱為是“地球之肺”。因此,保護森林資源已成為新時期一項重要任務。“十四五”規劃綱要就提出,“十四五”時期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4.1%。
然而,我們的森林每年都在遭受火災、病蟲害、亂砍亂伐、干旱等的危害。其中以火災的危害最為嚴重。森林火災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全世界每年平均發生森林火災22萬余起,過火面積約1000萬公頃。去年我國發生森林火災1153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災7起,整體受害面積近2萬公頃,又會有多少動物因此失去了它們的家園。 而火災過后的森林容易出現水土流失,甚至引起干旱風沙。
當前世界各地在開展森林防火工作時,主要面臨火情監測能力差、監測范圍有限、火情發現晚、網絡傳輸弱、管理方式傳統等諸多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黃立建議,全面部署森林生態監控網絡,做到早發現火災隱患,利用多光譜制冷紅外技術,全天候探測長達50公里半徑的火災及隱患。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大潮下,建設智慧林業信息化應用管理系統顯得尤為重要,解決如何加強對護林員日常工作管理及臨時應急指揮調度問題更是迫在眉睫。
目前已有多個企業與團隊進行了智慧森林消防系統的開發。
2021年11月,在國際電信聯盟ITU-T第20研究組全體會議上,由大華股份主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森林消防系統參考功能模型及技術要求》國際標準正式獲批立項。該標準填補了智慧森林消防標準的空白,有力促進世界各國高效開展森林防滅火工作。
為保障冬奧會,北京林業大學馮仲科教授團隊繪制了張家口崇禮全區的林火預測預警圖。他們研發了智慧森林防火平臺,配套研發建設了林內手持式望遠探測儀林火預警系統、卡口煙頭與可疑行為智能研判系統、林內固定氣象站,從而實現了對林火的預測預警、監測資源協同調度、蔓延模擬與可視化分析一體化集成,為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早期林火發現與管理提供輔助決策支持。
云林智慧林業森林防火無人值守預警指揮系統集森林火災預警評估、監測、救援、回歸分析等功能的全景可視化智能森林防火管理平臺,通過熱成像、可見光、煙霧形態智能識別火情,切實做到林火“早發現、早出動、早撲滅”。
華瑞通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管理平臺是實現對前端基站監控視頻圖像進行實時監控、保存處理,以及控制和管理前端基站設備的重要核心系統,通過華瑞通視頻監控管理平臺配合前端煙火識別系統在發現疑似煙火后實現后端監控管理中心自動報警功能,在配置短信報警主機后,可以通過系統自動向相關工作人員發送報警短信等。
隨著春天的到來,天氣漸暖,清明節也臨近了。謹防森林火災,又到了關鍵時候,各地森林防火工作紛紛展開,智慧森林消防平臺落地建設。
近日,從湖北省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獲悉,湖北多地使用高科技構筑森林“防火墻”,5G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堪比“千里眼”和“順風耳”,守護梁子湖畔的森林資源;101個鄉鎮已建好的468個監控探頭,全天候監測黃岡森林火情……實現及早發現火情,確保“打早、打小、打了”。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建成的智慧森林防火預警監測平臺,一個監測視頻點預警可視范圍達2-3公里,建成的7個監測視頻點預警可視覆蓋森林面積達20余平方公里。工作人員只要通過智慧森林防火預警監測平臺,就能調度全縣自然保護區、林區、風景名勝區等重點區域的監控畫面,研判森林火災風險。實現了對林場重點區域全方位、全天候實時監控,有效守護全縣森林資源安全。
山西太原萬柏林區建立了一套“森林眼”系統,在宋家山、白道、北頭、小西銘、四達溝、萬柏林生態園等18處區域安裝了高清攝像頭。這些攝像頭白天可360度對半徑5至20公里范圍內的人和物實施無死角式全景拍攝;夜間系統自動切換成熱成像模式,自動識別半徑5至10公里范圍內的火點。,“森林眼——森林防火監測與預警系統”讓護林防火由“人防”為主轉變為“人防+技防”相結合的精準防護。
天津市“十四五”期間將與企業展開合作,建設“智慧森林防火監測工程”項目,利用已有通信資源加載高架高清視頻數據,通過融合現有單兵、車載通信,電子沙盤,AI智能分析技術,蔓延模型分析技術等,實現視頻覆蓋區域100%火情預警定位、日常值班巡護管理、應急指揮管理、融合通信調度管理、應急會商評估管理、綜合物資管理、蔓延模擬分析、監控大屏管理等主要功能,提升自動預警監測能力。
附件列表
掃一掃,關注我們